《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编15篇

文思行 人气:2.69W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编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书中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教育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所告诫教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愉快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

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上还做的远远不够,作位教师一定把爱心放在第一,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布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熟悉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另外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孩子非凡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非凡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朱育文)。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习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感受也颇多。比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讨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学生常规管理;有时还要接待家长,布置班级环境,完成大队部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我想,作为教师,每天还是应该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我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中,似乎找到学生学业落后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很多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些作业中的错误,甚至纠正的四、五遍,还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确改正。我总认为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其实,读罢这一章节,我有所钝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过程。所以,不管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重视“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再比如“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建议”。和许多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一样,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该如何着手?在这一章节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须点滴的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教书育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使得他们获得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我们不妨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一下,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书: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学生的楷模?怎样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的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心田?将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提升至对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关注。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打牢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读了《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后颇有感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我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爱生”作为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喜欢你,他就会在你的课上特别认真,换而言之就是能积极与你进行互动。这是学生的一种倾向,也是对教师爱生的反应,要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须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对学生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

二、教学形式要丰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如适时的讲故事、做游戏、听音乐、看录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主题活动,在有意无意中观察到主题的活动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很有意思,培养了对语文课的情感。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具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范画、幻灯、实物等,让学生对对象有直观的印象。有时也可进行角色更换,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等。

三、要及时的肯定学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多种多样,但成就动机无疑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学生了解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激励作用。成功了,学生在学习上会更有信心。热情了失败了,学生会看到不足,激发上进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因此我们应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多运用“表扬”这种方式。对于学得不太好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吹毛求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尽责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接触过不少教育书籍,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班主任兵法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名师教育宝典的。有些书读过了,随风而逝了;有些书读过了,留下了一丝影踪。有一本书却沉淀了下来,留存在心底,那就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不愧为一部教育的经典名作,被一代代的教育者阅读、吸收,称道,运用,显露于当时的环境中。如他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阅读”理念,至今还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师这一理念的再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再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条条建议无一不闪现着大师智慧的灵光,指引着为师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适合各个层次教师阅读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蕴藏于直白而简约的文字、生动而翔实的案例,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启迪。每一条建议都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与大师对话,每每受益匪浅。

如大师在第19条建议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大师说:“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大师的话就如一道强光穿过层层迷雾直射教学的田园。一直以来,我们基于“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思想,提倡学有余力的或能胜任学习任务的学生多多阅读。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多的是没完没了的补差,拉一把,困守在机械练习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以求他们能掌握书本上最基础的知识。何曾想过要让书籍这一清泉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田?曾经听过管建刚老师的一个故事: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差,老师去家访,对学生说:“只要你每天大声读一篇课文和读1000字左右的课外读物给你爸爸听,一年下来,你的语文成绩肯定顶呱呱。”学生有点不相信。老师说:“那你参加我的保险公司吧。”学生有点莫名其妙,老师解释说:“

你投50元的保险费。如果坚持做一年,语文不能顶呱呱,老师赔你300元。干不干?”小家伙觉得事情满合算,一口答应,师生间慎重签下了合同。曾惊诧于老师的奇招,后来才恍然大悟,管老师已然得到大师神韵,明了这是只“赚”不“赔”的生意,断然与学生订下这一纸合约。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在第一节,苏氏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书中也提到了教师的语言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不仅要多看书,还要把书中获得的启示用到实践中,那才是真正的看书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新任教师培训后,宋校长推荐让我们看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真的受益匪浅。看过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宋校长极力推荐这本书。

在自己不长的教学工作中,那一点点的琐碎小事消磨着我曾经的雄心壮志,自己反而在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心里真的很浮躁,好久没有静下来好好读过书了,这次迫于作业开始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心里的浮躁与迷茫真的在慢慢减少。有很多的金玉良言,让我自己开始不断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向着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而努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应该学会去赏识学生。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低年级老师,更应该学会去赏识学生。我想了想我们班的那群孩子,只要我说表扬时,孩子们会立刻去调整自己的坐姿,答题方式等等。我发现学生特别想把最棒的自己展现出来,让同学老师看到。我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最近,我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作业的好坏,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一直都在玩,一直都在动,课堂上总是被他弄出各种各样的的与上课不和谐的声音出来。我也跟他的家长沟通过,但是收效甚微。说实话,对我这么一个新班主任来说,真的很头痛。我不能一般的标准来要求他,他总是做不到。在我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反映说孩子最近在折纸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我就对家长说,那今天就让孩子在折纸上写拼音日记。我没想那么多,晚上家长给我发短信说:今晚孩子很愉快地完成了拼音日记,而且时间比原来的少了很多。第二天来,孩子给了我一只小船,他的作业就写在那只小船上,字迹比原来干净整洁许多,而且内容很好。学生有了转变,作为他的老师,我真心感到很高兴。学生确实应该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教育。一次,这名学生拼音日记写的特别认真,但是他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我给他标注出来,还在班上把他的日记给大家读了一下。孩子特别高兴,下课就来告诉我老师我明天一定还会写的更好的。晚上家长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今天晚上孩子跟我说:“妈妈,你不知道有比优和小花更厉害的,就是这种,我肯定也会有的”。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他描述:“很奇怪的波浪线的一种”。今天他的日记“五颜六色”被划上了很奇怪的波浪线的一种,他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孩子有上进心,还有信心了。感谢老师!他今天很积极地写日记,还说:“我明天肯定还会有的”

通过老师一个个很简单的表扬赏识,这个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学生一点一点的建立起信心,在不断的进步着,孩子虽然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看到孩子通过老师的表扬在一点一点进步,作为一名新老师,心里真的会格外的高兴!我就想发现宝贝似的,我觉得今后一定要多多表扬孩子们,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会建立起来,孩子需要我们的赏识与鼓励,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我们的赏识中,越来越优秀!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它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其中,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建议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各级学校师生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建议要求我们的教师创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做一名“愉快教师”,有了“愉快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的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成长,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

建议提醒我们,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喜欢上你,对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权威”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脱去“威严”的外衣,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为一体。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非浅。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颇多: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的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自己制定每日的读书时间,同时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会更加充实,更加更自信。

二、学会感受思索过程中的快乐。

一辈子面对三尺讲台的教学生涯,说枯燥也不为过。但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却能品味其中的乐趣,当然主要是精神上的享受。“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觉得是在“折磨”我们,一再地让我们读、写、说,但经过一年,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三、在宽容中期待孩子的成长。

花开有它自己的花期,人的成才也自己的期限,个体有差异——有早有晚。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在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因为它意味着造福于自己。而且宽容也能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颖的角度,独特的内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我将会继续读下去,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反思去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46条关于教育日记的建议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实践中写教育日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因为记录的基础是观察,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用心观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捕捉到细微的教育现象。写教育日记就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教育日记,并做到一辈子都在坚持。他重视对学生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实,我们上完课后,也经常和同年级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有时交流得也挺热烈,只是都没有记录下来。常常也会发现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有趣的举动、一个灿烂的笑容时不时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一些感慨,但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编一串美丽的项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让我敬佩的是,时隔三十余年,他当年所阐述的很多教育理论,在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实践的光辉。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真爱。他在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当中都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做为新老师的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而且这8个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位教育家真是太妙,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科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抱怨都消失了。书中那个历史教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原来读书不仅提高自己修养,还是一种教育秘密武器。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

时间从哪里来?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暑假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正如林海音所说的一样,好书不厌百回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新的收获。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觉得这一次读后,对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启示最大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占据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苏老的话,给我的启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学,难道不是停留于注意教材的内容吗?上课的时候,总是想着,这节课我将向儿童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将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教会儿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讲的东西变得明白易懂,或者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就这几各方面,进行苦思冥想,然后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完成,这就是我的备课吧。而这种备课在苏老看来是极其失败的,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这种课学生往往不需要进行思考,只是停留于对知识的掌握。

然而,苏老却建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对学生思维的敏锐的洞察,要充分地认识到你的面前是几十个活松松的人,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从而了解他是不是在学,是不是乐意学,是不是在学的过程中思维参与到了其中。透过建议,不难看出,苏老对我老师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个自己所任教学科专业的专家。其实建议中很明了的告诉我们,你不要将注意停留于教材的内容上,但是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连教材的内容都没有透彻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么你能够撇开内容去注意学生的思维吗?因此这注意学生思维的前提,是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已经胸有成竹,并且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乃至与内容相关联的内容、内容的变式也了然于胸了,可以说对教材的内容的表述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要千方百计关注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是不是会思考,对思考有兴趣。单就内容来说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掌握它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怎样掌握的,苏老一再强调不能用老师储存的知识倾倒给学生,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于在教材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思考获得收获,从而激励学生的再思考,这也更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学习的过程看起老要比灌输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从长久的眼光来看,学生所获得的却要多得多,因为学习成了他自己的一种磨练心智的过程,他们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练中获得的提高,不单是掌握知识的增加,而是学习动力的加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是怎么学的,在学的过程中有哪些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否参与活动,他们的兴趣是否持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结果之后,我们要善于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把他引领到一个新的胜利的高度。当我们发现学生学得勉强,思维停滞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想到隐藏我们的教学目标,曲径通幽,蹲下来以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采取不经意的方法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所以这种情感不单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学生亢奋的场面,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生思维拔节的“静思默想”。

这本书虽然几十年前就问世了,但今天读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此观点,却还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去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感受颇深,启发非浅。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读后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说来惭愧,虽然早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著作有渴读的欲望,但却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琐事,对阅读此书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细读,才恍悟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大师的原因。